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

【簡單生活單車坊】2008/08/25 基隆河自行車道快樂行


又從士林後港橋出發!

後港歷史沿革:
本里地沿基隆河,昔年為舟楫停泊之處,故名之。相傳二百年前有張神允者開闢,光緒年間屬社仔庄,日據時代屬七星郡,光復後35年改為後港里。
本里屬後港墘一部,約在廢河道與基隆河間之狹長地帶,即耆老相傳之下田寮、酒店內等地。光復前,本里範圍約有二、三十戶,其中「酒店內」有陳姓一族,「下田寮」則以楊、蔡二姓為主,另有零星之林、陳、周、李等姓氏人家,均分佈於基隆河畔。本里早期居民以福建、泉州移民為多,因位居基隆河畔,居民大多以農及扒蜆為生,陸上交通有社子吊橋與士林聯繫,水上交通則有基隆河舟楫往來便利。68年基隆河廢河道整治完成規劃,71年整地施工,74年交地使用後,後港之地標--社子吊橋,即被拆除,湮沒於歷史中。本里亦走向新的里程碑。



如果要去淡水河岸,就要從這裡上自行車牽引道過百齡橋!

穿過百齡橋了!這裡的路並不算寬敞!前方是高速公路圓山段。


清楚一點看高速公路圓山段

腳渡漁船碼頭!

「三腳渡」一個被地圖遺忘已久,卻是蘊藏豐富生命力,也是見證台北變遷重要據點,它是台北市最後一座碼頭。三腳渡位於基隆河畔、承德橋後港墘一帶,因做為葫蘆堵、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。

老漁民常年舟楫往返基隆河、淡水河,以河為家,見證了台北盆地漁撈以及河川生態興衰。由於河域不復當年漁蝦之利,老漁民改抓紅蟲為生,成為台北難得一見的舢板船齊聚景象。

近年來,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除了舉辦「親水藝術節」外,亦舉辦文化研習營。台北市文化局著手建設三腳渡地區親水公園與整治工程,欲將三腳渡營造為具有文化氣息的親水藝術空間。

「天德宮」是台灣唯一一座可移動的廟宇,它就像三腳渡人守護者,更是成為三腳渡最獨特的地景。

每次親水藝術節的重頭戲就是天德宮裝置藝術,廟宇旁的籃球場地,是難得的開闊廣大空間,舉行過多場活動競賽,如龍舟體驗。不僅炒熱活動熱潮,還可讓不同族群、不同年齡的人到這裡來一較高下。
在三腳渡規畫中,除了擺渡口的環境整修,沿著河畔自行車道也同步建構完成。

經由藍色公路、文化活動與地域人文特色重振三腳渡往昔風采,若你未曾到訪過三腳渡,請在夕陽西下欣賞這幅美麗的晚渡圖。
(資料來源:台北市政府網站)

三腳渡擺渡口紀念碑!



三腳渡龍舟俱樂部!阿伯們起得早,在這兒哈拉!



離開三腳渡前再照一張!看到龍舟沒有?



高速公路與承德橋交會處。



這條是劍潭附近的自來水輸送管橋,不給人走的啦!



圓山橋與新生北路高架橋交會處。



到圓山囉!河也轉彎了!



從堤外看看圓山大飯店。

大直這邊的路寬多了,遠方是大直橋,對面來的阿伯有點不爽的樣子?!



大佳河濱公園和遊輪碼頭!


接近了,正眼好好看看壯觀的大直橋。


對岸是迎風河濱公園!


過大直明水路了、回頭看看!


前方已經是麥帥二橋。



這條叫做「彩虹橋」只給人通行,應該是在饒河街夜市附近!



我混亂了,這好像是市民大道吧


環東雙層大道!



到終點站了,從石牌到這裡,總長度只有不到21公里。




回程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大直橋!看完回家囉!


說實在話,這條專用道有點無聊,而且空氣並不算好,所以沿途看道的車友不多,嚴格講,我來回約40公里,看到的自行車不超過30輛,跟其他自行車專用道實在無法相比。除了大佳段、迎風段外,其餘地方的空氣品質實在不敢恭維,也許這只是今天的短暫現象,希望如此!

此外,到這條專用道附近運動的人也很少,跟淡水河岸相比、簡直是天壤之別,原因應該也和沿岸居民少有關。淡水河岸是台北城最早開發的地區,沿岸都是老社區(例如大稻埕、艋舺、青年公園、景美...等等),而基隆河岸過了圓山段,大概以前住的人就不多吧,例如大直段直到10年前才開始有明水路高級住宅區,基隆河截彎取直段,現在是輕工業區(就是很多電子業公司總部和大賣場所在的位置)。

不知道為什麼,我老有騎在雙層水溝裡的感覺!可能是因為基隆河比較窄,不像淡水河,雖然同樣有堤防,但是因為河道寬,相形之下,你騎在裡面、並不會有壓迫、拘束、或是空氣不好的感覺!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