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就在一煞那之間
不可輕忽的煞車系統,過去煞車系統經常受到忽略,反正成車上配什麼就用什麼,不過隨著自行車風氣的盛行,大家對於舒適性及安全性的要求與日俱增,於是煞車系統也逐漸受到重視。好的煞車,除了有輕鬆的手感,還能讓人耳根清靜,最重要的是該停下的時候絕不拖泥帶水。畢竟,安全往往就在一「煞」那之間!
最早騎的自行車是木頭做的,沒有腳踏也沒有煞車,木輪的轉動要靠騎士雙腳蹬地來控制,煞車當然也只能靠雙腳踩地,如果車速太快煞不住,那騎事就只能跳車逃命去了!
直到西元1870年前後,煞車裝置才被開發出來,當時的自行車胎已經改用橡膠材質,而煞車器則是呈湯匙狀,位置和現今的煞車差不多,不同的是其制動方式是直接對輪胎壓迫使其減慢轉動速度。之後隨著可充氣式的輪胎於1890年被發明,輪圈煞車器也跟著誕生,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明,除了輪圈煞車器逐漸衍生出不同作動方式,也出現了鼓式與碟式等不同制動方式的煞車器,不過輪圈式仍是目前為止運用最廣泛的煞車器。
一般認為緊急煞車時,制動力道越大、煞車距離越短,則表示煞車性能越好,真是如此嗎?煞車距離要短,則制動力一定要大,但制動力大到一個限度之後,雖然自行車已經停止,但是騎士卻沒有繫安全帶,可能會因為慣性而被往前拋,造成騎士的危險。如何獲得如預期的煞車性能,行進速度、制動力和路況各方面都有關係,制動力不足當然會造成危險,但制動力過大,也會造成後輪因鎖住而導致甩尾,或前輪因鎖住而往前翻車,所以也非制動力大、煞車距離短就是性能好。
輪圈式煞車的分類與原理
※ 側拉式煞車
側拉式煞車以螺栓為煞車臂的旋轉軸心,當煞車導線被拉緊,固定在軸樞(Pivot)上的兩支煞車臂旋轉並使煞車塊向輪圈靠攏,即可摩擦輪圈使車輪停止轉動。
使用側拉式煞車不方便之處,在於煞車塊若和軸樞的距離越遠,就越難將煞車器調至中心位置,所以較適合用在較狹窄的輪胎與小輪徑車胎,一般多用於競賽型公路車,至於寬輪的登山車就較不適用。
※ 中拉式煞車
中拉式煞車的煞車臂左右對稱,煞車導線連到吊線架後,以兩條導線連接煞車臂和吊線架;利用導線將煞車把手上的施力傳導至煞車臂,使煞車塊接觸輪圈達到煞車效果。
※ V夾煞車
V夾煞車是近年來新開發的煞車器,目前已成為登山車制動器主流。V夾煞車包含了2個分開的煞車臂,並固定在車架上的軸樞,煞車作動方式是由把手施力後,導線拉動兩煞車臂向輪圈靠攏,而導線僅靠一硬質彎管來傳動力量,所以沒有了吊線架,安裝上更為簡單。因為力臂大,機械效益比傳統煞車高,加上安裝、調校較容易,所以受到廣泛應用。
※ 懸吊式煞車
懸吊式煞車包括2個分開並左右對稱的煞車臂,必被固定在車架上的軸樞;煞車導線連到吊線架後,以兩條導線連接煞車臂和吊線架,再利用導線拉緊,將煞車把手上的施力傳導至煞車臂,使煞車塊接觸輪圈達到煞車效果,作動方式和中拉是很像。
※ 油壓煞車
油壓煞車是藉由液體壓力傳導力量,和一般導線相比,油壓煞車沒有導線摩擦力的問題,所以操作上會較滑順、省力。雖然油壓煞車較一般導線煞車櫃上許多,且可能會有漏油的疑慮,但不用調整煞車緊度,也不用擔心煞車導線老化。
輪圈式煞車的使用注意事項
和碟式煞車相比,輪圈式煞車價格低廉,重量輕,機械原理簡單,維修保養容易,且制動力強。不過由於輪圈位於車輪邊緣,欲雨水或泥擰路面時,容易沾上水、泥沙,制動力就會大幅下降。
當然,即使結構簡易的輪圈煞車也需要保養,像是煞車塊摩到一定程度後必須更換,而輪圈也會因為煞車塊摩擦而耗損。煞車導線若是沒有定期添加潤滑油,或是有水跑進導管內而生鏽,就可能會使煞車作動不順暢。此外,在長時間的使用後,導線可能會發生彎曲、扭結的現象,或是導線在開口端散開,此時若不更換導線,則可能使煞車導線在騎士用力按下煞車時斷裂,失去作用。另外,使用輪圈煞車還必須注意輪圈是否垂直置中,如果輪圈有明顯的搖晃,除了可能使煞車塊還未作動時,就摩擦到輪圈,也可能會使的煞車作動時,兩邊的煞車被挾持力道不均。
輪圈煞車在作動時,由於摩擦輪圈,將車輪動能轉換成熱能,所以也會使輪圈溫度升高,不過煞車臂和車架的溫度並不會提升,因為煞車塊多是良好的絕緣體。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,都不至於造成問題,因為煞車作動的力盜不大且時間不長,熱能會消耗在空氣中;不過若是負重的旅行車或是雙人協力車在山區行駛,不斷升高的溫度可能會加大胎壓,嚴重者可能造成輪胎從輪圈上剝離,尤其若是發生在前輪,則可能造成嚴重意外。同樣的情形下,如果騎士減緩下坡速度,則因為煞車仍在作動、摩擦中,但冷卻氣流卻相對較弱,情況會更糟。改善的方法則是不要將胎壓打的太高, 不要讓煞車塊長時間處在摩擦中的狀態;當然,改用碟煞也是一個解決辦法。
資料來源:單車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