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

【簡單生活單車坊】輕薄風衣暖暖上路






  時序進入秋冬,位處亞熱帶的台灣開始迎接東北季風的到來,外出騎車時縱有滿腔踩踏熱血,也敵不過迎面而來的颼颼寒風,要如何穿戴才能避免煎熬,片成為車友的首要課題。

 乍暖還寒 最難將息

  台灣從11月到次年3月為冬季,平地月均溫最低可達攝氏15度;當強烈寒流南侵時,山區甚至會降到1度以下。當季風從海上帶來豐沛的水氣,登陸遇山後容易成雲致雨,因此北部冬季為雨季,不過季風再往南吹時,水氣多以凝失而不易降雨,所以西海岸與南部冬季的雨較少。此外,由於東北季風與行星風系中的東北信風相重合,因此風力大大增強,北部近海地區更是首當其衝。要因應如此多變的氣候,不妨挑一件既防風、透氣、防水又透濕的風衣吧。

 微氣候決定舒適性

  首先來熟悉一個名詞,衣服與身體中間的間隙之溫溼度稱作「微氣候」(micro climate),當微氣候界於攝氏32正負1度時人體最感書是低於30度則冷,高於33度則熱,而溼度在60正負10%時亦最為舒適。人體屬於代謝體,會自然代謝出熱氣與濕氣,由以運動時更甚,熱氣溼氣都會影響微氣候的變化。

  而做為調節微氣候介面的衣服,布料一般都具有多孔性,借以排出熱氣溼氣,風雨也會循孔隙透入,依孔徑的大小及孔隙密度高低之差異,而有不同效果;除非是無孔的雨衣或塑膠膜,才能完全隔絕風雨,然而亦無法散熱透濕。

 1.       防風/透氣

防風與透氣是一體兩面,防風效果越好,透氣效果便越差,一般適合騎車的

風衣防風約在95%、透氣5%。如果購買風衣時無法辨識其防風透氣的比例,,在此提供一簡單的判斷方法,用手將風衣布料繃至最緊,接著用嘴向其吹風,觀察風透過布料的程度,即可辨別風透氣效果如何。

 2.       透濕

透濕性的數據單位為CC/M(平方)/24小時,表示在24小時內,1 塊一平方公

尺面積的布料上所透過的水蒸氣含量(CC)。一般騎乘自行車至少需要5000以上的透溼度,如果運動量大的騎乘者,約需要8000~10000的透溼度。過去SARS期間,進入疫區所穿的防護衣,則都在12000以上。

 3.       防水

一般穿著以抵擋毛毛雨的風衣,經防水性測試(Rain Test)約可承受600mm

壓,其防水方式是選用高密度的布料,並在表面上加上一層鐵氟龍,達到剝油、剝水效果。如果想要防豪大雨,則須有15000~ 20000m m水壓的程度,其防水方式是在風衣內側加上一層膜,膜的孔徑(0.1~10um)比水蒸氣的體積(0.0004um)大、比毛毛雨(100um)小,又能阻擋風雨的入侵。

 4.       輕量/收納

騎車外出氣候多變,因此必須隨身攜帶風衣以被不時之需。風衣多半採用輕

量的纖維布料,每1平方公尺僅重40~60公克,平均一件風衣只有100公克上下,因此方能便於攜帶易收納。

 風衣檢測工具解析

  為讓消費者更了解風衣的特性,坊間部分店家會提供一種檢測工具,其原理是將風衣繃至最緊後,上下用透明容器夾住,上方注水,下方開洞並有幫浦打氣灌入,觀察水分是否會滲濕布料甚至滴漏,以及空氣能否透過布料向上排出。不過在這邊要提醒,檢測的結果並不能作為一件風衣好壞的絕對判斷,有時風衣會依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製造方式,例如著重保暖的風衣片會加強防風性,自然不易透風。此外,防水與否和水壓有很大的關係,水分越少水壓越低,防水的等級也就越低。

  一件好的風衣須具備防風又透氣、防水又透濕的特質,車有可以依照上述的四大特點,再搭配自身運動量大小與不同用途,相信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風衣。

  

資料來源:單車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