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

【簡單生活單車坊】簡單試車記_KHS 碳纖公路車 FLITE 801(K-81)!











2009/12/07

上週四騎Flite801到三芝一趟,那天真是有點涼,路上竟然連一個車友也沒遇到,實在離奇,以前即使在攝氏5、6度的天氣騎車,淡金路上多少還是會遇到車友。

選這條路試騎是因為我很熟悉這條路,比較能分辨出騎感的差異。之前也曾經在同一條路試過K-75、和Club 2000,至於登山車就不計其數了。

淡金公路上下起伏多而大,非常適合練車,也比較能騎出個別單車的差異。出發後直到大度路口前都算是暖身,在大度路口剛好遇上紅燈,可以測一下起步加速,我用抽車方式起步,果然,不出所料,起步反應感覺很紮實、加速夠快,直到時速40多里前,還沒有摩托車超越我。雖然有點小逆風,但是大度路上仍然輕易就騎上時速45公里。不過以前騎CT盤鋼管車,而Flite801是標準盤,所以一路上,我還在不斷嘗試抓適用的檔位。

只要不常騎,登輝大道爬坡對我們一般騎士而言都算是件苦差事,尤其對適用檔位還在熟悉階段的話,忽快忽慢、有點不能維持理想速度的困擾。還好飛輪是SRAM 11-28,隨便怎麼爬都可以爬上去。

這段路一直到聖約翰大學前、既有起伏、路上又是坑疤不斷。Flite801的吸震效果然優異,的確不是鋁合金車架可以相比,小坑洞或是減震條直接碾過去都不是問題,對騎士而言也不會造成困擾,頂多稍微抬高臀部,以免脊椎加入吸震行列。

在接近淺水灣前,因為公路逐漸靠近海邊,風開始變大起來,這時候正是體會車架穩定性的時機。說實話,我覺得Club 2000的貼地性要比這輛碳纖車好,尤其是在閃過坑洞、或是遭遇側風時,鋼管車的卻比較沈穩,但是為了追求更加的速度,總是要犧牲一些!

如果您喜歡看F1,應該知道F1賽車在過S減速彎道時,幾乎都會騎上賽道兩邊的路沿石,以加快速度、減少通過S減速彎道時需要的時間。關鍵在於如何調整懸掛、讓賽車不至於太硬、避免騎上路沿石的時候、彈離賽道路面、以致失去抓力地和速度;又不會太軟、以致於無法順利通過高速彎....。

回程路上,我還是火力全開地騎,實在說,我想這輛車更適合喜歡追求速度、年輕一輩的車友,因為騎Flite801給我的回饋似乎是「這輛車好像應該可以再騎快一點!」

我個人比較喜歡維持35公里左右的時速、輕鬆巡航,雖然,我也不排斥偶而飆一下極速!!



2010/02/05

剛開始試騎這輛車時,我的腦海和身軀始終記憶的是鋼管車的感覺,因為如此,大多數時間,我是拿鋼管車的騎乘感來做對比,這造成了一個障礙,就是記憶效應讓我無法直接去感受這輛碳纖車的Performance.

現在累積的里程比較多了,club 2000的騎乘記憶也慢慢比較淡了,甚至連CT盤的感覺也「忘了」、比較能慢慢體會出這輛車的真實表現,所以才打算寫這篇短文,嘗試著再理出一些心得來!

我們幾個同好一起入手了這輛車,但是有些朋友始終對標準盤有心理障礙。他們也有道理,因為我們這兒空氣好、最常走的路線就是上陽明山,以前騎CT盤、好不容易練到輕鬆上下陽金,結果雖然碳纖車輕了幾百克,但是初初踏起來,還真是有「安步當車」的感嘆!

我自己就有不少次被騎CT盤的朋友「迅速通過」的經驗!哈哈哈!

回到正題,碳纖並不靠車架形變「吸收」震動、而是靠優異的震動衰減效應、快速減震,讓我們騎到不平路面時、沒那麼不舒服;但是優異的剛性(抗扭曲性)卻能忠實反應騎士的踩踏力道,這是高級碳纖維車始終在賽界當道的原因吧!

這輛車和我之前的Club 2000同樣是52cm,但是上管水平長度卻活生生長了有一吋,把手的前伸距離也長了15mm,這讓我剛開始騎的時候、非常不適應,不但覺得把手太遠,連握煞變把都找不到舒服的位置,自然,也談不上什麼人車合一了,雖然有換短龍頭的衝動,但還是忍住了!我一直在想,我身高181cm,跨下長83cm,騎這52cm的車應該不算大啊,騎來不順暢,問題出在那裡呢?

這輛車的開發是由與我約略同齡的老國手李福祥教練高度參與的,不可能太差吧!他是東方人、台灣人、又不是歐美那些身長手長的怪ㄎㄚ選手,李教練是我的單車維修調整啟蒙師,我非常瞭解他的身材,除了體重超過90公斤外,其餘很正常啊!

經過這一段時間的騎乘,終於發現了,問題出在我的身體和心理上尚未排除的障礙!

現代鋼管車的設計大多以舒適為主,所以上管水平短一些、讓我們身子不必太趴;把手結合短、淺、窄於一身, 所以怪不得我頭次騎200K,除了因為座墊高度設定錯誤、和骨盆灘塌的姿勢、造成腰部不適外,簡直從頭到尾舒服得不得了。

相反的,這輛碳纖車的設計是以速度為優先考量,這是為什麼同樣是52cm,車架幾何卻大大不同的原因,我想在速度車裡找記憶中的舒適,這就形成了先入為主的排斥感。

其二、由於習慣了CT盤,反而拿CT盤的表現去衡量標準盤,而不是去改進自己的騎乘技術和設定,所以表現當然不佳。

面對了這兩大問題後,首先,我拉高了座墊高度,由71.5提高到73cm,但同時降低了把手高度1cm;針對標準盤,我也自己研發出一套對應術,果然,短短兩週時間,實力漸有增長,也騎出這輛車的味道來了!

本來練騎時就應該同時練高轉速輕踩、和低轉速時的重踩,關鍵在於高速時要能維持上半身的平衡;低轉速時還要能保持迴轉的順暢。過去讀了不少專家的寶貴意見,現在、通過練習,似乎能漸漸體會,甚至研究出更適合自己的騎法了!此外,過去因為是CT盤,加上飛輪是11-28,上下陽金是不需要抽車的,現在不同,被迫勤練抽車,慢慢也領會出抽車的要領,過程中適當的齒比變換、和姿勢的拿捏,逐漸可以臉不紅、氣不太喘地抽上一段不短的路。

幾個利多加在一起,現在我可以用39/22的齒比直上前山公園,重踩卻不硬踩,時間逐漸拉到和過去CT盤差不多;換成平路時,哇!不得了,進步好多!我的體重維持在82公斤上下,所以對抗地心引力一直力有未逮,現在終於覺得好些了。

本來這輛車放在網拍上,如果拍賣期間結束沒有買家,我打算自己留下來騎了!否則可能還是會再進一輛新車來騎,想想大可省此麻煩!

最後,我想提一下一般人最常掛在嘴邊的「抽車時會不會太軟」的問題,李教練體重90公斤以上,我自己雖然輕一點,但是也超過80,這輛車顯然對我們倆而言,都沒有軟的問題。況且,「是軟還是硬」還跟騎士的個人體重相關。

前幾天我試了一下定價NT$92,800的G牌DEFY,優美的線條加上肥厚的三角形下管,非常吸引目光。那輛車除了傳動用6700外,其他套件等級類似,車重也差不多,並無特殊之處。車架好壞、我不夠深入,不敢妄下斷語,但是騎過後、並無讓我驚豔之處!也許TCR要好一些!G牌的成功應該自有他的道理!







Counter Stats

gold coast mechanics Counter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