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長程低速&高轉速訓練
| 
30㎞/h | 
28㎞/h | 
26㎞/h | 
24㎞/h | 
22㎞/h | 
20㎞/h | |
| 
11T | 
71 | 
66 | 
62 | 
57 | 
52 | 
47 | 
| 
12T | 
77 | 
72 | 
67 | 
62 | 
57 | 
52 | 
| 
13T | 
84 | 
78 | 
73 | 
67 | 
62 | 
56 | 
| 
15T | 
97 | 
90 | 
84 | 
77 | 
71 | 
65 | 
| 
17T | 
110 | 
102 | 
95 | 
88 | 
80 | 
73 | 
| 
19T | 
123 | 
114 | 
106 | 
98 | 
90 | 
82 | 
| 
21T | 
136 | 
126 | 
117 | 
108 | 
99 | 
90 | 
| 
23T | 
148 | 
138 | 
129 | 
119 | 
109 | 
99 | 
| 
26T | 
168 | 
157 | 
145 | 
134 | 
123 | 
112 | 
表二:以KHS F20-T3為例,大齒盤為52×42×30T,輪圍1.49m。
※粉紅的部分為不建議的搭配,因為會造成鏈條歪斜。黃色標記為最接近90rpm所搭配的飛輪齒數,例如:目標轉速為時速24公里,可採用17T的飛輪。
3.掌握變速的時機
  要維持輕齒比、高迴轉的目標,需要搭配因時地制宜的變速習慣,才能不受地形、路況、風向、體調以及是否在集團中等外在因素變化。當齒輪比用的過重,乳酸大量產生並堆積,肌肉馬上感到酸痛不已;等到恢復時,以追不上乎笑而去的集團。反之,齒輪比用的過輕徒增心肺功能的負擔。
  掌握變速的時機需要許多上路的經驗。這終極心法便是要努力感覺腳下的感覺,經常以腳的感覺去變速;踩踏感到遲滯時,就變輕;反之,快變成凌空飛步時,就變重(過重則變輕,過輕則變重)。
  實際上路,看到前方即將要上坡,正確的處理應該要預先將檔位,以腳的感覺逐漸變輕,讓雙腿輕踩,慢慢適應漸增的坡度。然而一般常見的錯誤,便是使用與平路時相同的齒輪比上坡,一直到撐不下去,才突然變速更換輕齒。如此一來會突然大量耗損肌力,造成肌肉酸痛,影響接下來的爬坡能力。所以,需要經常隨著地形、風向、體力的狀況來變速,才能維持最適合的回轉速,以達到節約體力的目的。
4.不損失驅動力的變速技術
  外裝變速器,是法國人的聰明發明。變速的原理,就是利用落鏈的現象,來改變齒輪比,外裝變速器的英文(Derailleur),就字面直譯就是「脫軌器」。而我們現在使用的外裝變速器,其本身的工藝成熟度以嫀完美,除結構精良外表美觀之外。比較外裝變速器及另一種安裝於花鼓內的內變速器(hub gear),在同樣的輸出功率下(200瓦),外變速器的效率可達92~98%;然而內變速器的變速效率僅83~92%。除了效率之外,還有其他例如:價格低、重量輕、變速範圍較廣、機構簡單等種種因素,讓外裝變速器,漸漸變成我們現今主流市場的選擇。
  而這種外裝變速器雖然變速效率高,但是也要搭配正確的使用習慣,才能將其性能完全發揮。再變速時盡量避免讓鏈條過於歪斜,要防止這情形的發生,就是儘可能不讓鏈條掛在前大後大或是前小後小的位置。如果常常不注意,而讓鏈條過於歪斜,會增加鏈條摩擦齒盤的機會,這樣一來不僅騎乘的效率大打折扣,鏈條跟齒盤的壽命也會降低,還得忍受鏈條與齒盤互相摩擦的喀拉喀拉聲。因此良好的變速習慣,即是要讓鏈條盡可能的維持在中心線上,特別是齒片越多時,鏈條跟著變速移動的範圍便越大,更容易偏斜。以下教您如何才能保有不失動力的變速技巧:
(1)       在變速的一煞那,踩踏的力道要放輕,讓鏈條輕鬆的脫開之後,再重新上軌道。再完全變速完成後,再加壓踩踏的力道,這樣方不損及變速效率,也才能避免鏈條與齒片的磨損。
(2)       後飛輪的齒片數,每幾年就流行增加一片。許多初入門的車友往往會問:「為什麼會需要10速的飛輪?過去8速、9速飛輪的齒數範圍還不是一樣?」過去30年來,從5速飛輪發展到現今風行的10速飛輪,齒數的範圍從14-28變成12-25,不算太大的改變,但飛輪的齒片數卻增加了1倍。不明就裡的車友或許會認為這難道是廠商搞出來的,要消費者強破升級的噱頭。但事實上在類似的齒數範圍中,加入更多的齒片,最大的好處便是讓變速更加綿密,提升踩踏的平順度,不會因為只變了1速,就造成回轉速的大幅改變而不順暢。齒多容易選擇,讓騎士更容易找到適用的齒輪比。
  現在,後飛輪齒數的設計因車種不同,而有兩個不同的方向:
A、登山車,強調克服陡坡以及更大的扭力,所以設計出齒數高達34T的爬坡齒(Mega Range),主流的速別是9速11-34T(11-13-15-17-20-23-26-3-34)。
B、公路車,則強調綿密連續的踩踏「轉速」,因此飛輪齒輪數的規劃方向為「接近齒輪比」(Close Gear Ratio),每一速的齒輪指差1-2齒。其主流的速別是10速,常見的齒數範圍是12-25T(12-13-14-15-16-17-19-21-23-25)或11-23T(11-12-13-14-15-16-17-19-21-23)。
  車友可根據自己的騎車習慣與喜好,選擇不同的車種以及後飛輪的齒數。
結語:
  拜科技所賜,單車器材越來越精良,選擇更加多樣化,只要荷包允許,誰都可以買到與環法選手一樣的器材。雖然花大錢升級器材,效率也許會提高一些,爬坡也輕鬆一點。然而在消費之前是否得先思考一下,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自身體能及技巧的提升,亦或者是硬體的提升,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單車運動帶來的無限樂趣;否則就像開了一輛空有「外表」的跑車卻沒有一顆足以驅動的「引擎」,也是枉然。
資料來源:單車誌
 
 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